贾庆祥: 全世界的电脑兼容起来!
——“当你30岁的时候,如果给你一个改变世界的机会,你打算做什么?”
——“让全世界的电脑都能互相兼容,能运行在比较低的硬件配置上!”
这个回答让美方教授十分满意。随着掌声的响起,贾庆祥,这个17岁的四川少年,在11月18日 中美太空选拔活动全国总决赛上又获得了一份难得的支持。
有支持就有自信。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经过紧张的角逐,这个宜宾市一中的高二学生最终顺利胜出,幸运进入“中美太空少年计划”前15名,获得了寒假赴美学习考察10天的难得机会。近日,为了进一步了解他背后的故事,记者专访了贾庆祥。
小学开始收藏火车模型
记者:你平时都爱好什么?
贾:原来是火车,现在来说更多的是电脑。火车方面由于时间有限,我常常是在电脑上玩微软模拟火车,里面有很多中国车迷制作的车头、车厢(各 种中国产的机车)和线路(比如京广线、京哈线、内宜线等),都是根据真实情况设计的,十分逼真,也很专业。如果有时间,我还会和我们当地的一批车迷一道去 车站拍车。至于电脑方面,我现在的目标是全面了解计算机行业的各个方面,然后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分支,作为以后大学的专业。
记者:看媒体的报道,说你收集各种汽车、火车模型,你当初为什么突然有了这种特殊的爱好?
贾:因为小时候我们一家经常去重庆的亲戚家探亲,那时高速公路还没有建好,都是乘火车,慢慢地就对它感兴趣了。我父母也很支持我,小时候有一次专门抽时间带我乘火车。
记者:你什么时候开始收藏的?
贾:很早,上小学就开始收藏了。藏品属于少而精。主要是美国圣达菲铁路公司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机车。包括车头、客车、货车和守车。也有一些零碎的。因为火车模型都很贵,我比较节约,舍不得多买,都是看了很多次,砍很久的价才买。
记者:做收藏应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你一定遇到过很多困难吧?
贾:是的,很多城市并没有火车模型出售,一般都是网上购买。或者和车迷联系好团购,现在也有订做的。最开始的时候互联网在中国还没有普及,一般都是和父母一块儿去重庆探亲顺路买的。因为那个时候火车模型十分稀有,甚至很多年重庆、成都也没有。
记者:你家里很支持你做这件事吗?
贾:刚才说了,7、8年前火车模型很稀有,一家人共同出行的机会并不多,因为我爸爸是医生、我妈妈是老师,工作都很忙。有时爸爸出差,看到好的就会带给我,所以小时候每次爸爸出差我都十分期待爸爸能够早点回来。
记者:平时,是不是有很多朋友去你那里参观?
贾:小学初中的时候有,现在没有。我们学校很多同学都是外地的,他们周末都会回家,平时学习又比较忙。记得以前同学来的时候我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我可以和他们大谈火车知识,担心的是生怕他们用力太猛弄坏了模型。
记者:听说你曾经编辑过火车方面的一本书,部分内容还在《宜宾晚报》上刊载过?
贾:是的。小学的时候,编书作为暑假作业布置下来,内容不限。当时我想都没想直接就开始了《日本机车历史》的编写。因为那时候我们家刚刚上 网,我还不知道Google,很多火车网站的网址都是查了汉英字典自己猜测的。我列了一个表,把可能的域名都写下来,然后一一测试。可别小看了这种方式, 因为那时互联网刚普及,网站的域名都是很有规律的,我通过这种方式找出了一批外国网站,完后再根据这些网站上的链接再找相关网站,由此找出了一大批火车网 站。那时候我还没有学习英语,每次上网都要父母帮忙,太麻烦了,于是我就选择了相对容易看懂的日本网站。其中我发现了一个叫做“铁道之路”的日本网站竟然 还有中文版,那是喜出望外啊,于是好好研究了一下。可是我发现,这个日本车迷的中文相当糟糕,很多地方根本没法读通,我就想,这么好的内容,如果我给规范 一下语言,那不是上好的资料吗?于是我认认真真像考古学家一样一点点分析,一点点“翻译”,最后文字资料全部翻成了地地道道的中文,由于它原先的内容是日 记式的,很乱,所以我又重新分了类,做了整理。可是,这时候,我发现如果光是专业的机车数据,可能并不能作为一本书,顶多算个数据表,所以我又查了很多日 本近代的历史,爸爸又给我串讲了一下(我爸的知识很广)。由此我就对每一篇“铁道之路”上的记载写了短文,最后自己把这些散乱的文章组织到一块儿,做成 书。那时我刚喜欢上电脑,用的是“古董机”,为了编书就自学了WPS。这也大大提高了我的语文能力。
记者:有没有想过以后把它正式出版?
贾:有过这种想法,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啊。毕竟在中国,火车迷确实为数不多。我总是很喜欢研究电脑,用别人的话说就是:瞎捣腾。所 以在几年前的一次“捣腾”中,数据全部丢失。只有当时打印下来的册子,准备等到有时间了,重新修改一下,在网上供人阅读。现在中国的车迷几乎都上网了,所 以在网上可能会比较容易流行起来。尽管这样可能不赚钱,但是,爱好就是爱好,曾经还有车迷花五十多万购买了铁道部报废的车头呢。
玩电脑玩出网上“火车书”
记者:你什么时候开始玩电脑的?
贾:小学三年级。
记者:平时都玩什么?
贾:电脑上的游戏,单机的比如微软《模拟火车》、微软《模拟飞行》,《兄弟连》还有《实况足球》。网络游戏我很少玩,《疯狂赛车》是唯一 的。前两项是因为爱好。为了爱好,修改游戏,改一些文件的数据,或是添加一些物件。比如《模拟飞行》我就添加了四川航空的飞机。这对我计算机能力的提高都 有很大的帮助。对我来说,玩游戏有趣,改游戏更有趣。
记者:你在初一的时候就建了一个西部铁路网,当初怎么想起建这个网站?
贾:2003年9月9日建立的西部铁路网,当初建立网站完全是由于对计算机的喜爱。那时我基本掌握了一些编网页的技术,觉得很想一试身手, 于是就申请了免费空间。可是什么内容啊?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火车的比较好,于是就像编《日本机车历史》一样,做起了网上的“火车书”。后来觉得免费空间的限 制实在太大,速度也很慢,而且不稳定,于是就申请了中国学生网的收费空间,我记得,是100块钱一年。当时为了搜集火车资料,我专门给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 力机车有限公司发邮件,询问可否参考他们的数据,他们也很认真,回复了我,同意。后来还加入了自己拍的火车。自己对火车的认识等。随着自己技术的不断提 高,开始不借助网页编辑器直接写代码,慢慢地,西部铁路网经历了6次改版,越来越好。后来由于技术原因,我改换了http://www.qzidc.com/的 服务器还设立了论坛,开始有车迷注册了,正到这个时候,我初三了,眼看学习越来越忙,越来越没有时间维护网站,最后只有作罢。还有另外的原因,因为这时, 海子铁路网做得很好,他们是有整整一个团队在做网站,还有收费会员,那是一个更好的车迷交流平台。后来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火车网站,比如中国动力新时速。 我自己的命名为“西部铁路网实验室(Westrail Lab)”突出了我喜欢计算机和火车。以后,比如高中毕业,我会继续做西部铁路网。
随车进藏与独走伦敦
记者:你是不是经常独来独往,像个侠客似的,还去过西藏?什么时候去的?
贾:不是的。我还是喜欢人多,热闹。去西藏是和亲戚一块儿去的。那是他们搞运输,开着很长很高的东风,拉了一车的摩托车进藏。我就和他们在那卡车上。是初二的时候去的。
记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贾:更懂得合作的重要。他们来回于川藏线,什么文化背景的人都有,需要互相的尊重和合作,否则什么事都干不了。也更能吃苦了。
记者:有没有遇到过困难?
贾:有!我们的卡车在去的时候就在第二天堵车了。原因是修路,半山腰下着小雪,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路通了以后,我们卡 车在盘山路上转弯的时候我都不敢往下看,因为在这里只有路和天,路又很窄,一眼望去望不见路,只看得到天,那感觉就像在乘飞机一样。还有一次,是去的第五 天,还有一天就可以到昌都了,过一个地方,左边是河,右边是高山,突然遇到滚石,修路工人搭了铁棚,由于滚石都是些小碎石,为了安全,我们只好下来,然后 留一位司机开着卡车冲过去,我们再走过去。
记者:在国内你还去过那些地方?
贾:除了新疆、甘肃、东北没去,都去了。
记者:你去英国是参加一个夏令营对吗?是什么夏令营?什么时候?
贾:不完全对。我参加的是EF(它的口号是:EF 英孚教育全球英语培训专家),也就是去英国20天,一整天有一部分时间学习英文,一部分时间进行日常参观,剩下的时间自由安排。
记者:参加这个夏令营,你是随团的,没有父母陪同吧?
贾:是的。我那时候初中毕业,和我一块儿去的都是高中生,当然没有父母陪同!我03年以后的所有旅行都没有和父母在一起了。
记者:听说你带了一本字典和一张地图独走伦敦,当时为什么这样做?
贾:嗯,是一本电子词典和一本字典厚的伦敦地图叫做A-Z。如果我们去英国,只是白天上一会儿英语课,游览一下风景名胜,我觉得这不是旅行 的意义。我觉得,要去一个地方旅行,目的就是了解那里,了解到什么层面其实是因人而异的,我想了解的是他们的观念,文化,这些从几座伟大的建筑中是看不到 的。在伦敦的这20天,我每天几乎都是步行了4-10Km,这其中,我去了贫民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涂鸦,参观了“欧洲之星”高速列车,去了白城,去了足 球俱乐部的体育场,走在平凡的街道上,才能真正体会不一样的文化。我在其中也专门注意了他们市政建设的一些细节,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徒步的过程中,有时 候是和同伴一块儿走的,有时候是独行。有一次迷了路,问路,竟然把老外也整迷路了,结果我们一起找路。去贫民窟的时候,我还被骂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 才知道是中国人比较勤奋,抢他们的饭碗,他们不满意。我还想做社会调查,可是时间不允许。那本字典一样的地图让我给翻破了。
记者:这次伦敦之行,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贾:当你想去做成某件事的时候,千万不要想着失败了会怎样,只要努力去做,想方设法去完成,老天总会垂青有坚定意志的人。
记者:这次美国之行有无这样的打算没?有的话,可早点打消。
贾:在伦敦的时候我用Oyster卡,相当于一卡通,否则车费都是问题。所以这次,不会这么做。这毕竟不是旅行,是比赛。
“给我一次演讲机会”
记者:你妈妈说,没买房,没买车,就只培养你,你有没有压力?
贾:我很爱我的父母,不论他们是否买车、买房,我都有压力,我都要做好,因为从自己的角度说,自己的努力是为了美好的将来,我理应努力;从父母的角度讲,让我这个儿子长这么大,爸爸妈妈真的不容易,我应当努力。不过压力不是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应对。
记者:以后长大可要好好报答你爸爸妈妈啊。
贾:那是应该的。
记者:你平时的学习怎么样?都拿过什么奖?
贾:学习还不错,不过奖项,拿过市里的英语一等奖。
记者:你认为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为什么?
贾:父母。生下来就和父母在一起,一直到现在。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教的是知识,书籍教我做人不过没有以身作则;教我做人并以身作则的就是我的父母。
记者:你获胜之后,学校和你的老师有没有给你进行表彰奖励?
贾:有的,有表彰,学校请我做了一次报告。在校门口的宣传栏上做了我的专栏(这是第二次,上一次是参加“未来杯”得全国二等奖的时候)。最 感动的是班上同学对我的表扬,他们在我做报告的时候传了很多纸条,上面写的是关于为我呐喊的宣言,然后在我作报告的时候集体喊出来,我当时差点落泪。
记者:对这次去美国你有什么打算?有没有做具体的计划?
贾:参加比赛就是我的打算。具体的计划,我很想请求美方给我一次演讲的机会,(因为预计每天下午都是5:00结束)因为我有很多东西想表 达,像Bill Gates 或是Steve Jobsna 那样,来一次生动的,活灵活现的演讲。也想像蓝迪教授那样,讲出自己的人生观,讲出自己的理想。
记者:有没有准备争取ASU的留学名额?
贾:当然想啊。现在学习很忙,不过我还是要好好准备一番,在家已经准备了一部分了。无论如何,还是那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努力即可,至于能否争取到留学名额,那另当别论。
让全世界的电脑都能兼容
记者:你对太空的兴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贾:还没上小学呢,就买了一套美国航天飞机的模型,那是我还不怎么会做,是爸爸做的,我在旁边打下手,不过做好了以后,我可就爱不释手了。 后来对太空感兴趣是因为能源问题。小学的时候曾经画了一幅画叫《太空采矿车》,得了四川省的二等奖,内容是在月球上采集氦三,由此查了很多资料,发现原来 太空并不是这么“空”,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机会,人类的某一个发现就可能改变整个文明发展的历史。后来把《星球大战》都看了一遍,想到高兴处还拿着遥 控器跑来跑去。
记者:你都看过太空方面那些书籍?
贾:主要是杂志,比如《UFO探索》和《科幻世界》。
记者:你是怎么知道这次活动的?
贾:新浪网的博客上见到的。
记者:当时抱着怎样的心理参加“中美太空少年计划”?
贾:试试看。不一定要进复赛,然后进了复赛;又想着不一定去北京,结果进了决赛。
记者:你当时的参赛宣言是什么?
贾:人类的希望来源于对未知的探索。
记者:参加这个中美太空少年计划你最受益的是什么?
贾:又是一次锻炼啊,从此以后我在台上就一点也不紧张了。尽管我在北京的时候很紧张。最受益的,还是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做一件事就立马去 做,不犹豫。比如这次英文演讲,我的稿子掉了,而我是在进入现场前20分钟发现的,所以我花了5分钟写了稿子,10钟背稿子,5分钟提前进场。应对突发事 件的能力增强了。
记者:对本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在北京决赛现场最难忘的是什么?
贾:发现原来周围有这么多优秀的朋友。最难忘的就是里克-尚国先生念出“9”的一瞬间,因为我是9号。
记者:你认为你在比赛中什么表现好,不足的地方在那里?
贾:我觉得面试和小组赛表现得最好,才艺表演最次。因为我把精力花在火车和计算机上了,没有练过钢琴等。不过,我不后悔,我为自己选择的爱好而感到庆幸。
记者:你对美国评委印象最深的是哪个?
贾:菲利和司捷教授印象最深。我们交谈的内容有三:一,关于比赛中我们遇到的问题;二,和菲利教授探讨了Linux相关的话题;三,面试的时候的问题。很遗憾,我没有太多单独和他们交流的机会,因为时间很紧迫。
记者:在面试中,你回答的老外的那句话“让全世界的电脑都兼容”,是突然想到的,还是很久就有了,具体是因什么有了这样的想法?
贾:因为苹果有了兼容Windows的Parallels程序,Linux有了兼容Windows的Wine,Windows有了兼容以上 两者的VMware。体现了用户对不同类型计算机相容的渴望,而且如果你关注IT资讯,你会发现这种渴望由涓涓细流正逐渐变成滔滔洪水,然而以上提到的软 件都是一种“无奈”产物。要么是为了程序调试,比如VMware,要么是为了吸引用户,比如苹果的Parallels,而且功能很不完善。这些专业的程序 根本不能满足普通的用户。Wine是朝着和我理想相同的方向去的,但是十分不完善,所以,我现在的努力全是为了以后的理想。这些程序的不完善强烈地驱使着 我想去改变这一切,我常常在想,有一天,世界上有一个良好结构的操作系统,并且人们可以在各种操作系统之间轻易地无障碍地转换,增添一个软件既有 Linux的方便,又有Windows的易用还有Mac出色的工业设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提问那天我很自然地就说出了这些。
记者:你的理想是什么?有没有想以后做科学家?
贾:我有三个理想:一,改变当前的HTML格式代码,我做了这么久网站,对HTML的不足深有体会,甚至我已经就此写好了一篇论文,并且做了相应的实验证明了我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个文章你可以到我博客上去看。
二,开发一款优秀的操作系统,它不需要一下子有丰富的功能,但是有良好的结构,因此可以不断的在这个结构上添砖加瓦,最重要的是它有良好的 兼容性,在此基础上,运行在它上面的程序都是:Do it, do well。即每一个程序功能并不多,它负责的功能可以做到极致。(这就是Unix的格言)。如果我有了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认识到了已经存在有很好结构的操 作系统(比如Linux,Unix)那么我就会努力把它们推向大众,让他们像Windows一样简单、易用。
三,这是和太空有密切联系的。编写一个物理模拟系统,它可以模拟大部分物理现象,比如水流、碰撞等,这不仅可以应用于NASA的一些模拟活动,而且还可以简化该系统,在简化的系统基础上开发模拟游戏。比如,贾庆祥模拟火车;贾庆祥模拟飞行。
我觉得要做到以上三点,必须是科学家。(中国网 俞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