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八月 20, 2010

我的观点

2008/08/15 下午 06:47
此文乃是我回复一位关心我的前辈的文章,由于文章中不涉及任何隐私和不当之处,所以我把它发表出来,事前我没有征得前辈的同意,不过我想他应该不会介意。

我们在这篇报道里面看到的都是一边倒的观点,当然,人也没说是100%。如果这篇报道是真实的(假设吧),可能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比较匮乏。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这几天都在听CNN和BBC的英文广播还有一些国外广播,(中文的没听,因为某些原因他的内容很偏激),这些是针对外国人的,里面也有奥运,不过很少,当然,东家不是他们国家,肯定没有我们关心。这个当我没说吧,除此之外,由于近段时间我们电视节目都比较单一,所以我在网上看电视,大多是港台电视台和国外电视台,他们的节目真的还比较有内容。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您可以试试,现在就打开电视,挨个找,电视节目要不是奥运就是一些很低级趣味的内容(主要是:"你答对了,你答错了"、"XX的动物"怎么怎么样),最无奈的是四川台的新闻和教育节目,让我回到了20年前,尽管我还没出生,不过那个文笔比我出生的时候还"革命"。明显,工作人员没有激情。

        说了一些没边的话,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东西归结出,我们现在的文化环境是,可以做文章的不准做,但是人民又需要节目需要看点,于是找些"吃不得的来吃",于是就出现了如此这般低劣的节目质量,这是选材的问题,而很多好的选材多半又牵涉到政治问题,所以导致了人们精神匮乏。这是从电视节目方面来说的。

        网络方面要好一些,因为技术原因,很多人还是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不像电视节目从源头限制。但是,知道这个方法(我指看自己想看的内容不受限制)的人真的不多,大部分人们,也正是缺乏精神补给的人们还是不能从网络上找到补给。这个问题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主流观点还是把上网与娱乐、暴力、不安定、色情才、沉迷联系起来。而真正的网络就像电话一样,你可以用来干坏事,也可以做好事,并且融入我们的生活。现在有人买了电脑还在考虑要不要上网,这就说明网络和计算机根本没有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当然,这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上网成本占国民平均收入的比重比较高导致的。但这个原因又恰恰是互联网没有真正融入生活的证明。

从书籍方面说,我有时候逛逛书店(假期),这方面还很不错,并且我发现很多人(特别是低收入人群——从穿着——抱歉我以貌取人)在书店看书,而且不是晃一眼的看,而是认认真真的看,当时我和一起逛书店的同学都很感动,并为自己的祖国感动。后来,出了书店,我们还看到一个光着膀子的(看穿着是厨房的伙计)人也提了一袋书。这方面还是很不错的。

        还有很多没想到所以没说到。不过总的来说,情况不容乐观。

        那么,为什么我说从这个结果看到,人们的精神生活普遍不好呢。以前我看到过一些国外媒体的报道的译文,大致意思就是说,当人们的精神生活不富足的时候,一旦有什么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就会一拥而上,北京作为主办城市,更是如此。设想,如果一个人,他有一份正常的工作,在休息时间他注意精神层面,每天看书,看有意义的网上的内容,有很好的途径发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言论,他会如鱼得水,如果有什么吸引他关注的事件,他当然会关注,不过不会痴迷,不会沉迷,不会扎堆,不会一拥而上,不会那那个事儿当作发泄情感的方式。

        说到此处,不能不提中国男足的表现。我爸跟我分析了男足的近20年的故事,男足确实令人失望,但是,我们想没想过,为什么,这样一支球队会引来全民谩骂。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合适的释放途径。由于一些原因,我们不可能在很多方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换句话说,在很多方面我们是被封口的。那么,在一些没有封口的地方,人们的情绪便会集中爆发。男足是一个例子,长期以来网络上不友好的态度(比如:集体攻击等)大多与此有联系。

        这是说的精神生活匮乏。

        我还想说,调查的内容。

        "乱扔杂物"
        "排队加塞"
        主动让座、指路

        我想还可以加上"随地吐痰"、"在禁烟区吸烟"。难道奥运的时候我们就该如此,平常就不应该好好待物待人么?难道奥运的时候我们都在集体表演么,平常就暴露"庐山真面目"么。如果我们做不到,为什么要打肿脸充胖子呢。

        我最近的愤青情绪又来了,所以很多东西评价得不合适,不过我有时候真的有鲁迅的那种感觉。祖国就像自己的家人,看着自己的家人有问题又没法改是最难受的。

没有评论: